2007年9月3日 星期一

不遷怒不貳過

哀公問:「弟子孰為好學?」孔子對曰:「有顏回者好學,不遷怒,不貳過。」大家來細想,魯哀公問孔子,你的弟子裡面,誰最好學呢?孔子的回答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?

一般我們認為的好學,就是要很上進,讀很多書,常發問,有研究精神。如果按照這樣的標準,那現在在大學裡教書的大學教授們,就是所謂最好學的人。然而,孔子這個至聖先師,卻不這麼回答。他說,只要一個人,他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轉移給別人,不犯同樣的錯誤。那他就是一個好學的人喔!

不遷怒,就是不把自己的負面情緒轉移給他人,用現代話說,就是情緒控制。而不貳過,就是自己犯了一個錯,自己也知道自己犯了錯,那以後就不會再犯第二次。

從這裡我們可以知道,中國文化裡早就在談情緒管理和失敗學,而且用短短六個字就說清楚了。可是大家要想,六個字這麼少,要做到,難不難呢?難阿!所以孔子在接下來說,他的弟子裡面也只有顏回辦得到,顏回死了之後,就再也沒有像他這樣好學的人了。

而為什麼,孔子會把不遷怒不貳過,當作是一個人好不好學的標準。這是什麼原因呢?大家可以一起來想想,一個人要能做到這兩件事情,他必須要有什麼能力?

第一是,要有自我覺察的能力。
要有能力知道自己已經情緒不好了,知道自己已經錯了。像我自己,有時候其實內心已經被怨念塞爆了,卻還沒意識到自己裡面已是熊熊火焰了呀!

大家都知道火災要救火,但是要救火的前提是,必須要有一個人發現東西燒起來了,然後趕快去打一一九。這樣才會有消防隊來幫忙滅火。

所以,要做到不遷怒不貳過,自我覺察是首要的。你要在自己身上裝一個煙霧偵測器,有煙跑出來了,你的偵測器就會嗶嗶叫,讓你自己清楚知道,有東西燒起來了。

第二是,要有自我修正的勇氣。
昨天我剛跟我女朋友為了一件小事吵架。電話裡我們倆各自有各自的想法,誰也不讓誰,就僵持在那裡浪費手機錢。這時候我就在這頭深呼吸阿,用方法阿,結果還是拉不下臉賠不是。當時腦袋裡知道自己有火了,也繞過很多很多的人生大道理。可是就是拉不下臉,捨不得放掉自己那個大大的「我」。後來我去洗了個澡,讓自己冷靜冷靜,之後才終於傳簡訊給她道歉。

從這裡大家可以知道,知道自己犯錯了之後,還要有自我修正的勇氣。而這個勇氣往往不是那種意氣之勇,而是反省之勇。你要勇敢地獵下自己的人頭,放掉自己,也才放過別人。

最後,要請大家觀察這六個字,不遷怒不貳過,他們有一個共通的精神,就是「再」。再,是什麼?就是再一次,重複一次的意思。在英文裡面講,就是again。

不遷怒,就是不把自己的情緒,再轉嫁給別人。
不貳過,就是自己犯過的錯誤,不會再犯一次。

孔子為什麼這麼重視這個「再」?而且從「再」這件事情上,來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好「學」?

心理學家裡面有一群,叫做行為學派。行為學派的心理學家過去常常有一種實驗,就是拿電擊去操控動物的行為。動物在那個籠子裡走錯了,做錯事了,就給它一個電擊。這樣久而久之呢,那個小老鼠就知道什麼可以做,什麼不能做。牠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。

這樣子的本領,其實都具備在每一種生命身上。我們之所以是「生」命,就表示我們有「生」的盼望,而不會想去尋死。而既然要活,就要懂得去避開一些危險。

人類,有優渥的先天條件。動物只能透過外在環境一次次的試煉,慢慢調整自己的行為模式。可是我們不用,我們是人,人能思考、能學習、會反省、會創造。我們應該要比動物更懂得從失敗中記取教訓,而且一次就好,不會有「再」。

動物雖然要很多次,但必然懂得要修正自己避開危險,人類又如何呢?我們是不是能比動物更勇敢地去改變自己呢?

過去我們認為的學,是向外的,是外在知識的累積,老師是在外面的。可是孔子的想法不同,他用不遷怒不貳過來詮釋「學」,那代表孔子非常明白,自己就是自己最好的老師。老師不在外面,老師就在自己的心裡面。只要你能覺察自己的起心動念,而且勇敢地反省,勇敢地改變,那麼在孔子眼中,這就是一個最好學的人。

與大家共勉之。

沒有留言: